行业新闻
- 您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国家应对水污染策略 |
1972年,周恩来总理批准成立官厅水库水污染治理办公室,这是中国水污染治理起步的标志,也是中国水源保护的摇篮。
1989年,第一次水污染防治大会在河南省安阳市召开,提出了水域分类管理、污染源分级控制、划分水环境功能区、发放排污许可证等一系列对策,大大强化了各级环保部门依法行政的手段。
1995年,以治理淮河为动员令,向污染宣战,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淮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以及渤海成为“33211”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几个流域的水污染治理虽然只是初见成效,但是敢于选择世界少有的人口密集、水资源严重紧缺的流域作为治污突破口,本身就是信心和力量的体现。
2000年,为使中国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项目发挥综合效益,东线治污、东西中三线的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任务确定,把中国水污染防治工作推向新的高度,即让治污为重点工程开路并融入重点工程的建设计划,实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2003年3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要求:“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2005年12月8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出紧急通知,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检查的重点是重要江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沿线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上游和城乡居民集中居住区周围的大中型化工企业;小化工企业集中区域环境污染整治、达标排放情况;对饮用水源地和居民集中区环境安全隐患的整改措施及落实情况。
2006年7月2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家环保总局与“十一五”水污染物削减任务较重的河北等九省(区)政府签订了削减目标责任书。这标志着“十一五”化学需氧量削减任务已经目标到省、责任到省,削减工作全面启动。
2007年5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让松花江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推动全流域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
2007年7月3日,国家环保总局针对中国目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对长江、黄河、淮和、海河等四大流域部分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对流域内32家重污染企业及6家污水处理厂实行“挂牌督办”,并为坚决完成减排目标,要求尽快建立跨流域、跨部门的流域污染防治机制和新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2007年7月12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安徽合肥召开全国湖泊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周生贤局长指出:继对松花江做出休养生息部署之后,要实行更高水平、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努力推进流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来源:《环境保护》2007年7月